孙墨龙,能扛起「正午二代」的大旗么?
《开端》, 昨晚在全员he的大结局中走出循环。
据不完全统计,《开端》的成绩包括但不限于:连续12天猫眼热度日冠、连续14天骨朵热度指数日冠、累计播放量13.7亿等等等等……
剧有多火、多好看,观众&各家媒体都快说麻了。
但剧越火,导演孙墨龙越藏在背后。和老师孔笙,以及整个正午阳光保持一个调性:把作品“端”出来之后,不多评价、不炒热度。
只让作品本身发声。
或许正是这份难得的宠辱不惊,与口口相传的好口碑,正午阳光早早被烙上了“国剧之光”的美名。
这是对团队最好的赞誉,也给正午阳光二代导演扣了个大帽子。
重压之下,孙墨龙却在口碑上一直没掉过链子。
这位一直替正午阳光开拓题材的创始人之一,正在扛起“二代导演”的大旗。
孙墨龙在《开端》开机现场——图自水印
从业30余年,孙墨龙导的戏不算多,但题材上花样不少。
从第一次拿起导筒算起,9年时间,孙墨龙年代戏、都市戏、盗墓戏、主旋律、高概念、古装戏(《琅琊榜3》待播)一个没落,堪称中国切换题材最勤的导演之一。
“离谱”的是,这些戏口碑都还不错。
《山海情》剧照——图自豆瓣
能在这么多题材上“左右横跳”,还不翻车,孙墨龙的导演功底没得说。
1989年入行以来,他从场工、道具助理、美术助理干到美术师。又从电影剧照、电影机械员、摄影助理、摄影师、摄影指导、副导演干到导演。
执起导筒前,几乎把写剧本之外的所有工种都干过一遍。在一线积累了大量的电视剧创作经验。
有这么深厚的功底,担任摄影师期间,《闯关东》等作品的机器运动、景别变化,长短焦距运用,孙墨龙都在技术上做到了极致。
成为导演后,无论盗墓题材的《鬼吹灯之精绝古城》还是荒诞现实的《我是余欢水》,孙墨龙都敢拍,也都驾驭的不错。
加上师傅孔笙20余年的耳濡目染,孙墨龙慢慢掌握镜头叙事的要领后,把“技术才是硬道理”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发扬光大。
这也令他在题材探索时,起码保证了制作和工业的下限。
孙墨龙(前)在片场——图自豆瓣
但从个人经历看,孙墨龙干了10余年美术,才转型摄影,又做了10余年摄影,才正式成为导演,每一步都很扎实。
那他执起导筒后,为何又会尝试那么多题材呢?
这恐怕与正午阳光对他的定位有关。
身为公司创始人与大股东(正午阳光由孔笙、李雪、孙墨龙创建),孙墨龙注定要比其他正午阳光二代导演肩负更多责任。
早在2014年侯鸿亮进入正午阳光前,孙墨龙就率先转型导演,参与到《山东兄弟》《父母爱情》等项目中。
待正午阳光正式进入公共视野,并在行业影响下提高产量时,孙墨龙已经具备独立操作项目的能力。
但为了“用好”孙墨龙,正午阳光坚持以他的风格行事,等了足足7年,才让他首次独立执导。
在此之前,孙墨龙除了担任《鬼吹灯之精绝古城》的导演,还参与过《外科风云》《琅琊榜之风起长林》《大江大河》等题材截然不同的项目。
这些经历,让孙墨龙了解了不同类型作品的操作方法,也让他首部独立执导的电视剧《我是余欢水》,拿到了豆瓣开分8.5的好成绩。
《我是余欢水》剧照——图自豆瓣
作品中,最晚统领全局的孙墨龙,反倒最成熟。
从开篇的现实主义,到后来的荒诞演绎,再到最后的舞台化展现,孙墨龙仅用12集的体量,就拍出了三种形式。
既秀出了10年左右的导演功力,还展示了自己对不同风格和题材的驾驭能力。
孙墨龙在《山海情》(原名《闽宁镇》)拍摄现场——图自豆瓣
接受采访时孙墨龙说:“我喜欢拍不太一样的东西,实际操作中,所谓的挑战并不是题材,而是每次拍摄时都要找到并完成最符合剧本风格的方式。”
所以10年左右的导演转型期,在打磨技术的同时,也令他摸清了不少风格和方法。
但正午阳光对他的期待不止于此。
此番公司决定改编高概念、无限流小说《开端》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孙墨龙。
他不负众望,把高概念的设定,与小人物的群像,结合得游刃有余。在刻画悬疑感与惊悚感的同时,展现出特有的人文关怀。
再次拓宽了观众对正午阳光的想象。
同时,虽然仅有一部独立执导的作品,但孙墨龙还是成了首位“带徒弟”的二代导演。
除了孙墨龙,《开端》的导演组还有曾担任《琅琊榜》《山海情》《大江大河2》《我是余欢水》等热播剧执行导演的刘洪源、曾执导《疯人院》《云端》的老算。
这两位正午阳光的三代导演,在孙墨龙身边成长。延续了山影与正午阳光几十年以老带新的经营思路。
从左到右:刘洪源、老算、孙墨龙——图自水印
所以孙墨龙既是正午阳光探索题材的破冰船,又是公司培养年轻人的“青年教师”。
股肱之臣,名不虚传。
一边探索题材和培养年轻人,另一边,孙墨龙在自己最擅长的技术上,也探索着更多可能。
《我是余欢水》中,孙墨龙想通过光影,找到一种能看清人脸,但看不清身后细节的感觉。契合现代人对城市的印象。
为此,他在拍摄时启用ARRI Mini LF大画幅摄影机,搭配ASP(ARRI Signature Prime)系列镜头,抓到了更大的画面,但光孔也够大,配机器景深更浅,实现了导演的预期。
同时,在把握节奏的技巧上孙墨龙也没少下功夫。
譬如有段下公交车的戏,他用长镜头拍了三五句对话,尽量接近生活常态。又如余欢水去厂房搜东西,为了让观众有缓冲,也安排了两分钟的长镜头。
包括大结局后的彩蛋,有三个很长的黑场相隔,同样是考虑观众在所有谜底揭开后,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位相应的剧情,有自己的理解。
《我是余欢水》剧照——图自豆瓣
《开端》同样如此。
因为要在较长的路段重复拍摄多次,且每次的外景都要保持一致,所以占《开端》3分之1戏份的公交车主场景很难实景拍摄。
但为了让演员表演时有代入感,观众追剧时不出戏,孙墨龙参考美剧《曼达洛人》,在真实的公交车外搭建360度环幕LED显示屏。
有了这块以假乱真的屏幕,演员不用上路,就能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,还避免了连戏的问题。开播后如果不提,相信观众也很难看出破绽。
新技术在孙墨龙手上,确实发挥了奇效。
之所以要做这些尝试,除了乐于钻研技术的喜好,据他介绍,还是更希望通过技术的升级,辅助自己讲好故事。
正午阳光也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。
孙墨龙了解ARRI摄像机的起因,正是因为正午阳光曾组织他和一批导演去ARRI美国办公室参观学习,对方推荐了机器和这套镜头。
所以借用自己的资源,帮助新一代导演技术改革,也是老牌的正午阳光,对孙墨龙在开拓性上的又一份要求或期待。
孙墨龙曾在采访时透露,拍《我是余欢水》前,他曾多次去剧场看话剧版的《我是余欢水》,希望通过更贴近观众的表演形式,找到共情。
最终“人人都是余欢水”这个毛骨悚然的概念刺痛了他,帮他找到了戏剧人物的现实性,发现了观众窥探极端人生的欲望。
所以回归到创作本源,无论题材与否,表达方式如何,孙墨龙都希望找到和现实的连接。这是他能尝试不同题材的方法论。
正如他当年从美术设计转型摄影师时所说的一样:“大家拍得尽兴,故事题材是正能量、接地气的,即使让我做回美术设计我也很高兴。”
初心不改,或许正是孙墨龙和正午阳光,能一直开发新赛道,还一直能保持质量的原因所在。
- END -
招募令
国内首档明星茶类故事文旅大型纪录片招募令
挖掘真实茶人故事,摒弃传统纪录片乏味,让纪录片真正走近年轻人
明星新老茶客带队,中国网全程报道,铸造高品质纪录片IP系列打造
诚邀有相关需求的品牌、政府、茶商,相关商务团体、个人加入其中!
联系电话:15101064324
微信:15101064324